甘肃: 产业向新文旅有为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4-11-03来源:欧宝体育娱乐app官方

  作为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这片热土见证了新中国太多“第一次”: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成功发射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工业气息,也有历史的诗意,从古老的丝绸遗址到神秘的雅丹地貌,每一处都诉说着甘肃的千年故事。

  如今,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党中央赋予了甘肃新的发展任务。近年来,甘肃正积极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同时,甘肃也积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层次地融合,着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甘肃当下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正在如何布局和发力?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甘肃多地采访,探寻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

  离开金昌金川机场不久,记者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气息。柳州路两侧,有色金属企业、新材料公司与水泥制造厂比肩而立,生产设施与厂房分布其间。城市像一个巨大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园”。

  这里是甘肃的工业重地,省内众多重点项目在此落户。每年,金川集团在这里生产的镍、钴、矿产铂族金属产量均在国际领先。

  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持续推进,从政府到企业,千方百计破难题、补短板、强基础。在这里,可以从微观层面看到传统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脉络和进程。

  进入金川集团,人们一定会惊讶于厂区庞大的规模。除了远处绵延的山脉,目光所及之处,皆为密集交错的金属管道、紧锣密鼓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庞大的工业储罐……共同勾勒一幅热火朝天的工业场景。

  发展至今,集团已经有65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变迁。近年来,“三化”(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切切实实提升了作业效率、改善了人员工作环境。

  镍板生产车间副主任卫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举例说,“我们对反应槽的高进比、搅拌形式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原先搅拌的时候它会晃来晃去,故障频次特别高。我们设计了单独的行架来支撑,整个槽体做了全密封,不仅解决了故障问题,而且到了冬天,厂房里再也不可能会出现雾气弥漫的情况。”

  “温度控制,开关阀门、调节幅度等全部在电脑上进行。”卫媛向记者介绍怎么来实现远程控制,“阀门绿色就是开,红色是关,怎么开、开多少开度,电脑上都能调整。”

  卫媛说:“我们新建的生产线人,排班制,每天上班的只有七八个人,在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做一下处理,完全不用上手做那些低难度的操作。”

  镍电解三车间一层接近2000平方米,只有一名工作人员维护,环境十分整洁,只有微小的机器运转声。“设备运转都是自动的。”卫媛说,“我们只需要看护即可。”

  在中控室的电脑上,流程环节事无巨细。从出料口有无货物、执行时间到起重机运动动态,再到装车情况都清晰可见,连车牌号码、车厢长宽和倾角都随时可查。

  在厂房,部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了成品入库的流程,“机器人会自动吸取抓板,系统识别到不规则、颜色不正的镍板时,会单独‘吸’出来放置别处。之后,无人叉车识别镍板片数和重量,将镍板码放整齐、喷码称重。入库包装线再将镍板打包,随后将其送入立体库。”

  打眼一看,立体库高度至少数米,像一面墙,被分隔成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很小的空间能储存大量的货物。货物信息和储物格都在电脑上汇总,需要发货的时候把货调出来,自动分配装车信息、自动取货。”该负责人说。

  如今,公司生产的“手撕镍”比A4纸还薄,厚度只有0.05mm,轻轻一用力就可以将它撕开,是电池、医疗器材的关键材料;材料产品进入头部新能源汽车公司供应链体系。

  离金川集团半小时车程的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甘肃能化集团金昌低阶煤高效利用制氢及50万吨/年高浓度尿基复合肥项目位于此处。这是甘肃省“十四五”重点项目、2023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总占地961亩,总投资30.09亿元。

  园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园区之内却是另一幅景象。项目还在建设中,施工声不绝于耳,人与人说话时要靠得近才能听清。

  虽然是传统煤化工项目,但却处处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除了蒸发掉的水以外,对外不排水,水的利用率能达到98%。”金昌能源化工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田玉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污水通过处理以后,把盐和污泥分离出来,最后又回到系统循环利用。”

  “原来生产15万吨合成氨至少需要1000人,现在我们年生产30万吨合成氨、2亿立方氢气、50万吨尿基复合肥,只需要450人。”田玉虎介绍,“现在一台压缩机可一小时打40多万方合成循环气,是10年前数十台压缩机的水平。”

  再比如打造绿色矿山的金徽矿业,为减少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公司严控临时占用范围,减轻施工场区周围的水土流失;选择荒地或植被稀疏地带开展作业;把矿山的废石处理等工程建设在地下。如今,矿区自然林草繁茂,绿树环绕,一片郁郁葱葱。“金徽矿业在建矿之初就确定了基本理念,即‘不仅要改变矿业发展方式,更要改变人们对传统矿山的看法’。”金徽矿业投资人李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近年来,甘肃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全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取得了速效并重、量质齐升的效果。

  对此,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下简称“甘肃省工信厅”)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此总结省内的工业情况,石化、产业链链条不断延伸,钢铁、有色产业链向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集聚发展。如兰州石化是国内三大催化裂化剂生产基地之一;酒钢集团锌铝镁产品实现我国在高耐蚀领域产品零的突破;金川集团高纯镍、钴、铜占全球半导体溅射靶材领域20%的市场占有率……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锦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甘肃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4个特征,即政策优势持续加强、智能技术有效驱动、绿色生产加速推进、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他认为,甘肃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体系逐步调整,经济发展格局从以二产为主、一产次之、三产发展相对落后的产业体系形式演变为三产为主,一、二产并进;同时,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肃省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体系逐渐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毛锦凰说。

  甘肃省工信厅直言,在具体行业领域,、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工作成效显而易见,涌现了一批有亮点的示范工程,但石化、煤炭、火力发电、农产品加工、物流等行业的进展相对慢一些;在地方区域方面,工业基础好的地方比如嘉峪关、酒泉、白银、金昌,因为有大企业引领,步子走得就比另外的地方快一些,“三化”改造地区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究其原因,甘肃省工信厅总结——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不足、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不够深入。

  毛锦凰也提到了产业链不够完善的问题:“甘肃省拥有有色冶金、新能源、特色农牧业、文旅、中医药等优势传统产业,但目前产业链‘链主’企业较少,且集中在石油化学工业、有色冶金等产业,企业在采购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销售产品时,难以在省内找到比较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还延长了采购和销售的周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针对上述挑战,甘肃已经有了下一步规划:聚焦领域优势产业,实施延链、补链和强链,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强化链长协调统筹和精准对接能力;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产业链共同体;加大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面对新能源大势,生产包括氢能、新型储能在内的未来能源,是甘肃的重要发展机会。

  甘肃本地企业积极抢抓绿色能源新机遇,纷纷落子布局。政企合力,向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推进。

  据甘肃省工信厅数据,近年来,甘肃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130余个。2023年,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成产值约320亿元;2024年上半年,完成产值约200亿元,预计全年完成产值400亿元以上。

  先发优势已成。接下来,企业方期待获得哪些政策支持?甘肃可以在哪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甘肃省的氢能装备,目前我们该是做得最好的。我们把整个技术示范线贯通了。”兰石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兰石集团始建于1953年,曾先后自主研发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石油钻机、热壁加氢反应器等领先产品。集团大门处的石碑背后,“装备中国功勋企业”8个红色大字,见证着这家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成就。

  兰石集团绿氢制储用一体化试验示范项目只占地16000平方米,与集团占地相比,显得十分“迷你”,但却是关系集团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

  该项目是集电解水制氢、气体压缩、存储、销售等于一体的小型绿氢全产业链条,东侧是中控室和配套设施,然后是制氢、储氢环节,西侧则是链条的最后环节——加氢站。厂房门口拉着警戒线,距离记者较近的设备是气液分离器,长约3米,圆管状,下方是复杂交错的管道,泛着银色的金属光泽,分离后的氢气进入纯化系统产出99.999%的高纯氢气。

  “从制氢、储氢,一直到最后的加氢站,所有工艺流程的核心设备都是兰石集团自主研制。”集团新能源事业部高级主管朱生能重点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到,正常的情况下,大储氢容器的压力都很高,压力高,就有一定危险性,“而我们的装置完全是常温常压的,储气的效率和密度都很高。我们的离子液压缩机也是国内首套,工艺在国际上也是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领先水平”。

  项目实施落地的过程,得到了政府方面的全力支持。“依规定,甘肃省非化工园区不能制氢,制氢要到20公里外的化工园区。省委省政府、省级主管部门出台产业政策,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制氢,破除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瓶颈。兰州市政府、兰州市应急管理局、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等单位的领导多次来现场指导工作;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协助我们申报375万元中央引导地方资金。”朱生能表示。

  目前,在传统能源领域见长的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也开始布局新能源项目,加快追赶脚步。

  2023年9月,集团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负责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氢基能源和生物基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绿色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2023年4月,集团获得190万千瓦光伏大基地预备项目建设指标,2024年10月中旬,项目消纳方案经过审查,即将开工建设。目前,集团还计划在河西地区规划布局风光氢能一体化产业。

  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赵勇说,公司布局新能源有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应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实现新能源与传统的耦合、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发展等。

  “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提前布局新能源有助于企业在新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提升竞争力。”赵勇认为,“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在能源化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基础。利用自身的化工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与新能源相关的化工产品,可实现从传统能源化工向新能源的转型发展,从而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4549、4558、4567……红色的数字不停地跳动。制氢整流器监控系统正在实时显示直流功率(kW)的变化。同时,电流给定、变压器挡位、纯水操作等均处在实时监测中。系统显示,设备当前已经运行了2天21时3分33秒。

  而在距离不远的中控室,数米长的大屏幕也正显示各个生产环节的现场情况。工作人员不时在电脑上调阅,浏览现场细节。

  “我们做这些核心装备初期是为了验证氢能‘制储加运用’全链条,目前装备连续稳定运行,都达到了初期的设想。”朱生能说。

  “现在制氢技术都很成熟了,现在就看谁有能力把资源整合起来。”兰石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也就是实现技术的集成化、规模化应用。”

  为了向外界推广优势技术和先进设备,从政府部门到各类企业,都在积极施策、全力以赴。

  9月18日至20日,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推介会召开,兰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彬远赴辽宁、吉林,向客商重点展示了兰石集团氢能装备产品、核心技术及服务应用场景。

  一个月后,10月22日,甘肃省氢能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暨氢能产业合作招商大会在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举办。大会由甘肃省工信厅、省国资委主办,兰石集团承办。王彬在会上说,兰石集团将紧盯政策机遇积极抢抓发展资源,紧盯客户的真实需求主动跑市场抢订单,紧盯产业链协同加快上下游贯通,努力在全省氢能产业链中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朱生能也认为,兰石集团在产业链带动作用中潜力很大。“若能将兰石集团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为氢能技术及装备示范基地,吸引氢能领域企业入驻兰石氢能示范基地,可以带动兰州新区及甘肃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对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壮大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甘肃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思路。

  今年6月,甘肃省副省长程晓波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甘肃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重点之一就是“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三地协同,河东各市州协同、多级驱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基础协同、加快共性技术协同。”毛锦凰提示,“各地政府要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配电网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的衔接,通过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发展空间、确保新能源发电的顺利接入和消纳,以及结合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充电设施,为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毛锦凰说,各地要重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难点,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突破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同时推动链主企业协同。

  毛锦凰建议:“各地要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落地开花’,积极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

  走进甘肃,既可以探寻源脉,领略伏羲一画开天、张骞凿空西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传奇故事;又可以触摸文脉,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欣赏优美动人的《丝路花雨》。戈壁大漠、祁连雪山、丹霞草原、黄土高原、丝绸之路……无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甘肃在深化文旅融合方面下了大功夫,主题活动旅游、文化观光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和户外运动游七大业态同时发力。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打造自驾游线路、特色街区;办好文旅诗会等主题活动……

  “甘肃文旅让人有点儿‘十全大补’之感,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如此评价。

  2023年,甘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87.8%和312.9%。今年上半年,这两项数据同比分别增长27%和35%。“十一”假期,甘肃省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5.4%和18.8%。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甘肃将持续推动“文化+旅游”等模式创新、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既主动作为又主客融合,加快构筑文旅产业新体系、新生态,以多元融合的文旅产业带动百业兴旺、百姓富足。

  在他看来,一是甘肃文旅资源的类型和品位较好,具有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和持续潜力,有利于打造存在竞争力的文旅产品;二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文旅产业发展壮大,全国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踪和目标不断西移,甘肃文旅受关注度显著提升;三是甘肃拥有诸多文旅桂冠,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所推进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中,三大国家公园的重要节点在甘肃,有利于铸造新的文旅品牌;四是甘肃与东中部省份相比,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不是很大,文旅产业贡献的占比容易凸显。

  甘肃文旅资源丰富、服务一直在优化,若要再往上迈台阶,还需要持续加码,深挖优势资源。

  近些年,高舜礼当地考验查证过兰州、酒泉、张掖、武威、临夏、定西等地的文旅情况。他发现,甘肃旅游市场冷热不均。“敦煌、张掖是炙热,莫高窟门票很难预订,人满为患,另外的地方客流一般。”

  “有些地方资源品位较好,但文旅产品开发的提升空间和余地较大,包括旅游接待的食宿购娱等要素。”高舜礼说,“目前仍存在交通制约。民航以兰州为枢纽,但班次不够多,铁路的动车班次也有限,致使距离省会200公里以内的路程,也需要二至三小时,加大了旅游消费成本。”

  高舜礼建议,一是根据甘肃的客源增长潜力和接待能力,有计划、有调控地进行文旅资源开发,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有的资源可明确留作储备;二是探索走符合甘肃实际的旅游发展之旅,不简单照搬东部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布局,慎重开发人造景观、影视城项目、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园区等;三是加大旅游标准化贯彻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旅游策划、开发、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将旅游高水平发展落到实处,以品质旅游、优质旅游、魅力旅游,赢得源源不断的中远程客源;四是加快乡村旅游的升级转型,以多元化业态、完善的产品结构、特色鲜明的个性、优质暖心的服务,加速向更高档次的乡村观光+休闲+康养+度假转变,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